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尖端的物聯網通過WIFI連接云服務平臺,當有參觀者靠近并停留時,現場的微型傳感器便會進行智能判斷和智能化過濾,并上報到后臺管理系統,最終形成準確的客流數據,這種大數據客流分析系統讓博物館的管理工作更加便利。螺桿泵
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智慧型服務機器人承擔著導覽和講解任務,在降低勞動成本的同時,由于其具有人臉識別功能和VR技術,能夠讓觀眾身臨其境體驗水下考古,加深對水下考古的認識,感受到更強烈的視覺震撼。
時下的博物館正在變得越來越智慧。日前,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智慧博物館建設分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圍繞在新時代如何發展智慧博物館這一話題,與會博物館館長分享了對智慧博物館建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的思考。計量泵
發展智慧博物館符合國情民意
我國目前有近7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可移動文物和5136座各類博物館,每年舉辦展覽超過2萬個,參觀人數近10億人次。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服務供給仍存在差距和不足。
如何盤活博物館資源,讓文物真正“活”起來,還需要從公眾的需求開始做起。這已是博物館業內人士的普遍共識。離心泵
培養高端復合型人才
當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正在探索智慧化轉型。智慧博物館建設的根本動力,一方面是博物館內部和外部的需求;另一方面,全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也為博物館的智慧化提供了可能性。管道泵
2018年初,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動了“智慧國博”項目,目標是到2021年初步建成設施智能化、數據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務精準化、安防協同化的“智慧國博”建設運營服務體系,旨在消除內部之間的信息孤島,實現各系統間信息共享。
談及智慧博物館建設面臨的瓶頸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認為,人才和資金是目前的短板。一方面,博物館管理和運營需要一大批既懂博物館業務又懂信息技術的高端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智慧博物館建設項目科技含量高、時間周期長,面臨較大的資金需求。